English

2001-01-12 来源:生活时报 ■洪玲 我有话说

“酷”(call)这个词在华语世界里流行,据说起因于台湾的一位畅销小说作者,她小说中的男主人翁一律很“酷”,一改过去曾颇讨女生喜欢的小男生形象,冷峻,没有小女儿情态又不乏温柔,算是对这个词大致含义的最初框定。至于后来,它的含义就大大增加,任何想从词根的本意上寻求解释的努力都变得徒劳。当然,跟“潇洒”、“帅呆了”相比,“酷”显得更有力度,适用范围也更为广阔。

当“酷”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主要对年轻人而言)的现象时,“酷”更多地指造型、言谈举止等看得见的行为、神情和形象。某人的穿着打扮,某人富有魅力的谈吐。某人处理问题的方式……如果你觉得他很合潮流或很有意思,你不妨一律称之为“酷”。其次“酷”有自己的参考标准。时下的MTV;走红明星或正在推出的个人写真;一些精美杂志上洋产品的广告模特造型;市场上正畅销的商品包装。一句话,“酷”呼应的是流行文化,流行文化的标准是注重包装,从时尚形式达到商业的目的。下一步会需要哪一种流行趣味,在策划者看来完全可以度身定制,因此,“酷”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对所有时尚的代称。

和流行文化相比,经典文化更多的是在不经意处显示出自己强大的力量,它对人的影响更为根深蒂固,生命力也更为持久,但在形式上更多的采取退隐的策略。流行文化关心的或者说所能做的就是在形式上做足文章,以形式的新奇来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从而暂时地让自己处于主导地位。你方唱罢我登场,这是所有的包装文化或者说泡沫文化的典型写照。

“酷”虽说只是一个让人称呼时觉得十分省力的代名称,但它对汉语言文字造成的威胁,正如那些我们本来以为被遗忘的传统工艺虽然一样地可以作为我们怀旧的时尚一般,但这种怀旧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上并非精神上的继承,现代的所谓农业观光旅游,怎么可能跟古人与大自然融洽的亲情同日而语呢?

习惯于走捷径的现代人,在语言态度上走的是一条以偏概全的道路,一个心灵上的失语时代正在来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